查看原文
其他

“在中国,谁为教师说话?”

2015-08-07 默默 校长传媒

教育学者的舆论失声

文|默默


(以下是我今天发的几条微博,刚开始只是觉得有一两句话想说,最后写了这么些,干脆就合成一篇博文了。因为写微博的限制和习惯,一段一段的,可能也不完全有严谨的逻辑关系,暂不作整理了,原文合帖。)


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是长久以来令我心头隐隐疑惑的事情,今天终于突然明白自己在疑惑什么——中国所有的教育学者在所有的公共舆论中是集体失声的。我所知道的所有那些令我钦佩、相信其有足够的人格和学术力量的学者们,从来没有在公共舆论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使是在与教育紧密相关的事件中。


首先从我所稍为熟悉的新浪微博和牛博网来看,有着各种领域的学者,不说与媒体必然紧密相关的新闻业学者,也都少不了社会学、政治学、文学、历史学、心理学、法学、经济学等等各种专业的学术人。但唯独没有教育学者。必须澄清的是,一些仅仅是与各种教育形式如留学、培训等相关的人士,不是我所指的人群。


而回顾这两年来我所观察过的、引起过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的多个事件,如那次复旦学生登黄山所引发的一系列争议,大家分明都把讨论的议题深入到教育体制的弊端,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教育的失败,这些本该属于教育学界学术本职、需要有专业的声音给予解答的问题,却没有一个真正的教育学者出来说一句话。


即使说,解答不了,即使说,无法解答,至少,应该有人出来说句话。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教育被千夫所指,普通的人们对教育充满失望、甚至绝望,对教师充满鄙夷,甚至并非容易被舆论所左右的“庸众”的其他领域的思想人士或学者,也对教育和教师充满了误解和偏见。而在教育学界内,学者们则自说自话。


教育学界内,像是另外一个小天地,一个世外桃源。新课程轰轰烈烈,中长期规划也轰轰烈烈。学界内,许多学者视这些国家政策为中国教育的进步,感到欣喜和安慰,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跟在这些政策后面亦步亦趋。但公共舆论有多少人认同这种进步?也有的学者对其政权操作的本质有所质疑,但总欲言又止。


似乎,不同于其他学界,教育学界没有独立学者。我早已明白,在中国,教育是一个附属于政治的议题,也是一个从属于社会的现象。显然中国所有学术界都无法摆脱这种性质,但终究,会有一些坚持发出自己声音的人。虽然中国的环境无法养育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但至少有一些人在尝试。但教育界,似乎没有。


在公共媒体中,没有教育界内的人为教育说话,为教师说话。人们把教育和教师骂得狗血喷头,却没有任何人出来回应。之所以终于从过去模糊的疑惑中看清我所质疑的问题,是因为当我看到外国教育学者在论著中把教师当作一个客观的人的形象,对他们的生存境遇给予分析的时候,我感慨,在中国,谁为教师说话?


“教师因此而陷入地狱般的知识社会竞争压力与期望的三角关系。……市场原教旨主义者的反应包括:有限制地支持公立教育,通过强制性的官僚机构进行无休止的微观管理,用谴责、羞辱性的贬损话语来玷污教师的人格。”([美]安迪·哈格里夫斯《知识社会中的教学:不安全时代的教育》)


上述这段话,才是当今社会舆论中教育评论现象的本质。人们对教育充满了功利性的期待,而同时对教育的功利性感到失望。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利益和道德之间自然地选择了经济利益,而同时期待教师拥有非常人的道德力量。是那样的教育造就了这个社会,还是这个社会造就了那样的教育?


但令我不解的是,为什么没有有话语力量的教育学者出来说话?教育学界为什么会变成一个与世隔绝的象牙塔?是不屑与公众对话,还是无力与公众对话?即使不算上那些被政权收服为教育政策制定者的人,明明还有许多可以发出独立声音的学者。


与公共媒体保持距离,对于一个希望不被世俗化的学术人来说,我相信是有必要的。但在坚持学术原则,保留自我底线的基础上,与公众进行对话,体现教育学者的态度,我相信也同样是有必要的。教育评论需要专业的声音。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发表看法的领域,绝不是像许多人以为的那样,没有专业性的话语力量。

(本文为作者原创,首发默默的博客)


延伸阅读:

一位优秀高中班主任对家庭教育的理解

我是教师,但我绝不相信教育!

勿以教育的名义伤害孩子!这45条您做到了多少?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